字节跳动优秀文档 8 大秘籍
# 1. 无从下手?很多时候是没「想清楚」
大多数情况,文档是工作的一种呈现方式。如果说文档写得好是「表」,那么「里」其实包含了两个层面的问题:
- 我们有没有想清楚? - 「想清楚」是所有文档创作的前提。这考验着我们对这件事的思考是否深入、逻辑是否自洽、准备工作够不够扎实;
- 我们有没有把这件事讲清楚? - 有没有展示读者关心的内容,且清晰易懂。
在平时的工作中,工作不是在已知中重复,而是不断闯过新的难关。所以如果你感到「无从下手」,不要太慌。试着定义清楚要解决什么问题、 收集资料、发散思考,再逐步收敛出结论或观点。
完成这一步,我们就可以开始考虑如何呈现和组织信息了。
# 2. 从「用户视角」出发
将文档视作「产品」一样打造。
从这个视角出发,读者无疑就是这个产品的「用户」。那么如何最快地转换视角呢?试试问自己三个问题:
- 我沟通的目标是什么? - 以写一份「产品需求文档」举例,沟通目标就是「评审一次过」!那么文档写的内容,能不能帮助我达到目标?
- 我的「用户」都是谁? - 结合文档的使用场景去看,例如一份双月汇报材料,读者往往包括:管理者 + 协作者 + 信息同步对象;
- ta 知道什么? - 我清楚掌握 100% 的背景信息,但我的用户们知道多少?
- ta 想知道什么? - 假想一下,如果只让对方提 3 个问题,ta 会问些什么?
能想清楚这些问题,我们大概率对于要在文档里「写什么」有把握了。
# 3. 用好的『结构』让读者理解你的思路
就像一篇文章,文档往往也包含开头、正文、结尾,三部分内容各有分工。在这样的大框架下,正文结构就像骨骼,将文档要表达的观点串起来。
我们将每个部分拆分开看:
- 开头: 好的开头让读者更快『代入』解决问题的情景。将背景、要解决什么问题、建议方案精简地总结在开头,让读者快速浏览后心理产生一个问号?紧接着我们在用正文解答读者的疑问;
- 正文:正文的划分维度就像预告片,为读者展现了你的解决思路。在实际操作中,建议每个部分结论先行,论据紧随,这也被称之为「金字塔结构」;
- 结尾:结尾主要起到「敲黑板画重点」的作用,加强读者对问题的理解,同时明确下一个阶段的动作。
# 4. 选择合适的「呈现形式」,突出重点
结构梳理清楚后,在具体的呈现形式上,也有方法可循:
- 借助图标
- 涉及到大量数据的,选择表格比打一堆文字更一目了然;
- 此外,还有甘特图、脑图、泳道图等不同的图形化表达方式,可以结合内容针对性选择;
- 通过加粗/标记颜色/斜体等方式高亮重点信息
- 高亮内容适用于总结句或者关键数据,建议大家克制使用,否则会模糊真正的重点。
不过,文档并不需要参与「选美」。选择合适的呈现形式更多是为了清晰传递信息,但不意味着我们需要「过度包装」,花费大量时间去美化和修饰。
# 5. 保持「精简」
敲下每个字都是心血,是在不知如何取舍?试试以下技巧:
- 不要假设读者「什么都不知道」:避免事无巨细,信息过载;
- 善于归纳总结:有理论指出,人的记忆条目是 7(±2)条,归类之后会减少人的记忆成本;
- 对自己残忍一些!:拿捏不准的时候,问自己一个问题:如果去掉这部分,是否会明显出现信息的减损?如果答案不是一个肯定的 Yes,那就是一个肯定的 No。
# 6. 「清晰」表达,别让读者猜
在语言的表述上,简而言之就是三个字:说人话!
各种黑话和高深词汇并不会让你的文档看起来高大上,对读者来说反而是一种负担。一个简单的参考标准是:"新同学能读懂吗?"
在信息组织上,「不要让读者猜」也可以作为参考原则--读者看到第一句话产生的疑问,下一句话就给ta答案。
一个示例:如果在汇报中向 Leader 呈现"双月渗透率下贱",那么 Leader 的心路历程和你要呈现的信息大概率会是这样:
- 哈,下降了多少? - 5-6月 PC 端渗透率下降了 3%;
- 为什么下降了? - 经过分析,下降原因主要是ABCD;
- 那有什么解决办法吗? - 接下来我们准备通过 EFG 等办法来提升渗透。
# 7. 「细节」决定成败
文档写好,临门一脚!但先别急。不断进行自我审查对于打造一篇优秀的文档至关重要,这几个坑我们邀请你一起避开:
- 格式检查:并列呈现的信息要对齐,否则你的"房子"看起来会歪歪扭扭;
- 错字要细节检查:错别字、大小写、全角/半角标点、单位保持统一、数字小数点等等。
有时候,一个文档写得太久,容易深陷其中无法自拔。所以在最后关头可以发给几个同事共同检查,或许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发现。
# 8. 保持输入,不断「迭代」
好的产品需要结合用户需求不断迭代,好的文档也是如此。
例如,从知识库、公司内网等渠道选择"优秀作品"临摹;先去看这些文档分成几个板块,每个板块包含哪些内容,作者背后的思考逻辑是什么。将这些能够启发自己的文档收藏起来。